●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八十一
華亭徐孚遠闇公 宋徵璧尚木 陳子龍臥子 李雯舒章選輯
宋徵輿轅文參閱
桂文襄公奏議三(疏)
桂蕚
◆疏
進哈密事宜疏
進沿邊事宜疏
申明考察疏
論革冗官疏
論廣西峒蠻事宜疏
論大同事宜疏
○進哈密事宜疏 【哈密事宜】
近朝議哈密事、紛紛不一、志事功者主於興復、憫民命者頗議棄絕、此皆不通時勢、而膠於一偏之見者也、臣因以平日所聞、參互考證、而得其說、數以質之前在陝西實心經理其事者、莫不以為所訪其中事情并處置之宜、款款切實、今輒開列如類備照冊子式樣、隨此進呈以備 聖覽、葢恐兵部復本、與百官建議之言、多失事實、并繁文太多、其番語又不易通曉故敢不憚塵瀆、 計開 吐魯番夷情 一回夷疆土、東至哈密界六百里、西至曲先有七百里、南北相去約有百里北山後為瓦剌達子、南山後為番子、大小城堡。共有十五六座。每堡一頭目掌管速檀滿速兒。居一土城。週圍約有二百里。南北土門二座、城北墻有高土臺一箇、闊數丈、名曰土剌、速檀王子居於其上、臺上有吊橋、夜則懸之、城郭內外俱有居人烟火林木宛如中國、 一回夷部落、其部下男女、約有一萬餘人、除老弱、其餘可以上馬挽弓者。止六七千人。秋冬居城堡。春夏隨水草孳牧、或各山川種田、或打團射獵、速檀亦不時出獵、其妻皆隨之、 一回夷兵馬、其將侵犯中國預先紏集人馬、差頭目數人、分投於各族抽取、如父子兄弟有十餘人者。抽取四五丁。有六七人者。抽取三四丁。有三五人者。抽取一二丁。各夷亦有生理戀妻子不肯隨之強逼然後肯行。每一興兵。必得四五箇月。然後人馬得齊。雖催促至緊。亦得兩三箇月。速檀王子賞以布帛粟米殺牛羊犒勞。後然齊心而來。 一回夷謀畧、其將欲發兵之時、先聚集各頭目、到於速檀王子宅上有小房一座、上席鋪紅氊毯傍鋪白氊、趙宋時女真用兵其法如此王子坐於上、諸頭目傍坐、凡小回子有識見者亦許下坐互相辨難王子曰。假如漢人這等擺陣。這等行兵。卻如何禦他。眾論紛紛。取其長者用之。凡事皆有成筭。然後行。謀定之後斷然行之。至死亦不改易。 一回夷戰陣、凡回夷將戰之時。有金皷旗幟行列部伍。其陣森嚴整齊。穿長甲至膝。左手懸鐵牌一面。下馬步戰。能用弓刀。自朝至夕直戰一日不退非如北虜三兩衝即退也 一回夷羽翼、其山北為瓦剌達子。部落約有十萬。其性比宣大達子稍和緩。自來與中國不通貢。亦不犯邊近來貧困。亦稍有入侵意。而吐魯欲犯順。輒便紏合以助聲勢。瓦剌之貧窮無賴。多隨之搶擄人口財物瓦剌得者屬瓦剌回子得者屬回子及驅沙?州屬番為前鋒。是以一舉動便有萬人。其實皆烏合之眾一回夷情狀、夷性最滛最貪、凡入貢或作買賣、專為得利、行動必帶妻子、其入貢妻子俱寄放肅州、其言多變詐。十句無一二句可信者。其需於中國者曰茶曰大黃曰麝香。此三物吐魯番用之不甚急。但以西番諸國。我中國之所以制番者亦在此矣非麝無以毉毒蛇。非大黃則人馬大便不通非茶則鬱悶不解。吐魯番得此欲轉貨各國以取重利諸國欲通貢其所需亦在此也吐魯番當諸夷之要衝。諸夷欲入貢作買賣者。必假道於此。別無道路而諸國亦畏吐魯之強。 一回夷風俗、有為盜一次、責令賠償、二次割手一隻、三次打死、有打死人者、如苦主強盛、則將兇犯竟自拿獲打死抵命、如力不能勝者、則告王子處、差頭目拿來打死、其爭鬬及犯姦者告滿剌處責治、凡婚姻父母令女出外自擇其所欲者納之、夫婦不相得、女得以休男。男不得以休妻而有五穀蔬菜果品、但味不如中國嘉耳、凡女子十一二歲者、皆從滿剌讀書寫夷字、只禮拜天地、不信佛教、 一回夷戚屬、速檀王子有三妻、置之三處、每妻有二使女為妾、每妻處住三日、周而復始、如在此處、則飲食衣服俱在此處管待、有兄弟五人、同母弟名巴巴乂、異母弟一名真帖木兒、一名忍帖木兒、二人俱不得所、僅能度日、惟巴巴乂強盛、居乂力失城在吐魯城之西、約有四五百里、其部下約有一二千人、與速檀王子不和、時常領人馬來擾害、王子無奈曲意忍之、往往厚贈而去、王子有子尚幼。如王子故則巴巴乂必圖為王。 一哈密國王興廢始末、永樂年封元之遺孳為忠順王、居哈密為中國藩籬、使凡諸進貢者、皆由哈密通進、後故、其子孛羅帖木兒復立、後絕嗣、乃立孛羅之甥罕慎為王。回夷以為非貴族。何以為王。誘而殺之。又有安定王。與忠順王同宗。封曲先衛為王。其子孫陝巴公直有力量。又係貴族。取立為王。後故立其子速檀擺牙郎。其人淫亂無度。眾心不服。今被吐魯番搶去。再無可立為王者。如立一別類。則眾心以為非貴族。斷不附之。安定之後。雖有一孫名汪占爾加。其人甚懦弱無知。部下尚有番子五六十人。亦不能約束。每向部下諸番乞食。其狼狽至此。 一哈密羽翼、輔佐忠順王有三種夷人。一種回回。元係吐魯番族類。名為佐忠順王。其實與吐魯同心。一種畏兀。一種哈剌灰。俱係番達。前時部落繁盛。有一二千人。自擺牙郎為國之後。回回遂與吐魯合謀戰據哈密城。畏兀哈剌灰二種。俱迯來肅州。見在東關廂。及各山散住。部落十散七八。止有五六百人。且貧弱不勇。罕東赤、斤等衛番達。各住居沙州?州苦谷扇馬城回回墓等地方。前時甚富庶。賴為中國藩籬。近因吐魯刼殺搶掠。部落亦各散亡。貧困不能自存。每吐魯入犯。驅之為先鋒。彼其實不忍負中國也近日吐魯消息。亦多賴其傳報。 一閉關絕貢利害。所謂閉關絕貢者。是因回夷之犯順。而吾以威攝之也。必須修我之邊備。使倉廩充實。士馬精強。城堡完固。而將士日夜淬礪以待之。如回夷果能悔過輸誠而求貢。然後容其入關。如其鴛鷔侵犯。則仗義征勦。使之痛遭挫衄而歸。如此則閉關彼以為威開關彼以為恩而後邊境寧謐。今日之事。一閉關絕貢之後。邊備之事置之不問。今閉關絕貢巳數年矣。倉廩空虗猶昔也。士馬寡弱猶昔也。城堡頹壞猶昔也。內治狼狽如此。故回夷之求和未必誠也而鎮廵不敢深拒。恐其侵掠地方。稍不得利。即率烏合之眾。長驅深入。如蹈無人之境。必獲大利而歸。昔年之事可鑒也。葢由我邊備不修。閉關彼不以為威。而開關彼亦不以為惠。故今日之事不在於關門之閉與不閉惟在於內治之修與不修也 于今哈密雖未復而甘肅邊鎮亦未見多事故知文襄之策為長一哈密之取舍緩急。今哈密之地。必欲興復其勢有五不可。城池頹壞地土荒蕪。農器子種不備。輒難修理。一不可也。忠順安定二王之後。俱無可立之人。欲立他族。則眾心不服。罕慎之事可鑒。二不可也。三種夷人回回。不與我同心。畏兀哈剌灰。又微弱不可恃。况住居肅州日久。有戀土之意。必欲驅之。復入哈密。是置之必死之地。且失其心。三不可也。甘肅之地已為窮邊。近來又荒歉。在官倉廩空虗。在民十室九空。甘肅西路雖新設遊擊三千人。馬號為三千。其實不滿二千。俱各衛新選之人。其勢不足以懾吐魯。而護庇哈密。四不可也。縱使強勉興復。隨復隨敗。徒勞中國。且傷國威。益資吐魯之利。五不可也。勢雖不可興復。亦不可廢棄。一則 祖宗所立之疆土不當棄。一則指以恢復為名。以羈縻夷心。彼以為漢人必不舍此地。常以為奇貨誘我。如棄而不講。彼以為我不以哈密為輕重。必啟其侵謀肅州之心。大為不可。故哈密之地不可恢復而亦不可棄也 甘肅邊事 一地方疲敝、甘肅之地。比之他邊不同。極為孤懸。自蘭州過河至肅州。有一千四五百里。中間止有一線之路。北為達子。南為番子。聲息時時有之。其近城堡之地。乃敢耕種。離城堡遠者棄之。恐達子卒至搶擄人畜。雖云春種秋收之時有人馬護之亦虗文耳不能濟事。其地專靠水利。近來水利甚微。不能澆溉。說者以為勢豪占奪。雖不占奪。其利亦微。不可全歸咎於此也。自正德初年至今。雨暘不調。通不收成。十室九空。人人饑色。又加以西夷北虜。刼殺數次。客兵主兵。不時住劄。此地方所以日削月弱以至今日也。 一糧儲空虗、邊軍全賴屯田子粒。近因地土無收。拖久甚多。又陝西民運之糧。改為輕齎銀兩。而主客官軍。不時費用。以致倉廩空虗。各衛官軍。每一年之間。名為月米十二石。止得實米五六石。其餘每月支銀柒錢。且如肅州一錢白銀。止買米三升。支銀柒錢。纔買米二斗一升。軍士烏得不貧。 一兵馬寡弱、各衛人馬、以貧困之故、身無完衣、腹無飽食、馬匹瘦損、不堪馳逐、器械朽鈍、不堪擊刺。近年以來夷虜刼殺、及逃亡事故、名為一萬者不滿三五千、名為三千者、不滿一二千、其各墩臺哨守之人。有經年不得更換者。有一身應二三役者。有二三歲小兒報名納糧者軍士烏得而不寡弱、 一興修先務、臣竊考之、昔漢趙充國備邊。首稱屯田積穀。誠萬世之至言也。故為今日計。惟在安靜以養兵民。羈縻以緩他變。則興復之道耳。若閉關絕之。則急逼無漸。其勢必合力以為害。若出兵加之。則輕率損威。彼必驅我?沙之民。以為前鋒。使我自殺其歸附之夷以報捷。是求之益急而自傷益多。竭國以奉軍。傾中以資外。乃不識時宜書生無深謀遠慮者之談也。故近日霍韜所論。惟言邊鹽當復舊法一節。則是實事。臣嘗考之、宣德正統間、天下鹽商盡在三邊輸納本色草料米粟。其價甚輕。而戶部並無收銀轉解之法此所以邊粟益多。邊農益增。而天下鹽價亦賤。中外咸受其利。所以三邊安固。而居民充實。自弘治初、徐溥在內閣。葉淇為戶部尚書、因與揚州鹽商至親、遂改此法、以致中國鹽貴、而年例之銀、盡歸邊官、其三邊屯農糧料為之大耗、臣嘗建言於災異本中、而韜之所訪、則與臣合、為得其實、今日所欲議擬興修、莫有大於此者、而復之亦有漸、則在戶部得人計處而巳、
○進沿邊事宜疏 【沿邊事宜】
切見今邊事、獨勞 聖慮、本兵効職之人、承部事廢弛之後、百責填委、一時管照不及、如整理四鎮之規與區處糧料之法、尚不得講求、臣切憂之、連日撥冗、於部事之暇、反覆討論、而後得其說、乃將四鎮事宜、列為七條、甘肅事宜、亦列為五條、如前備照式樣進呈以便 聖覽、 計開 一宣府滴水涯軍士。既聞皇上憫其饑寒。即大服其心矣。不逞之徒。已不敢放肆。葢雖欲放肆而號召人不動也。昨都御史劉源清奏請處治、似當一聽都察院所擬、葢操縱寬猛之道自當如此、 一榆林自米脂以西。涉沙而行。車不可進。驢騾負載。三日而後至鎮城。東西邊堡遠者又十餘日。驢騾自負草糧巳重。其負官糧不能數斗邊粟不能卒至惟當就近以漸轉輸惟延慶二府差近。今年幸得頗有收成。不可不預先多糴以備轉運也。不然西安鳳翔各府雖積穀如山誰能致之 一寧夏地宜五穀。又有魚蒲之利。人言黃河在天下俱為害獨此處為利偏關軍馬不多供給。在本省易催。二鎮本色。頗不難得。而所患在歲支不敷不可不及時接濟也。 一遼東錢糧。土廣人稀最宜行營田之法副參以下軍馬。不必先聚城中以資私役。宜令各擇肥美地。據形勝立軍營就將所領各馬。常川駐劄。分地而耕。有警則聽調截殺。閑暇則就近耕作兼便牧馬。所開地土永不起科。不知兵者必以守城為言譬之人家。鎮城寢室也。各營棊布門戶與通行之路也。不守外而惟寢室是守不亦拙乎聞李承勛先年至遼之初。寧前地方。每報達賊直犯官路搶擄人畜。因行邊至興水故縣。見地皆肥美。乃擇黑莊窠等處。立三大營。調防路之兵以居。令其儘力開耕。一年之後三營之軍遂富而大路之寇亦絕又瀋陽十方寺地尤美。而臨邊有山。達賊每登高以望、而捕我農人。遂以墻包山。山頂立一大臺守之瀋陽米價。至今為之賤。營田之法。兼耕與守。比之屯田尤便於軍。小試則小效。大用則大效。竊恐宣大寧夏或皆可行也。 一宣大二鎮地方事體大畧相同。有收則米賤難賣而病農無收則米價湧貴而病官又有世家豪商乘青黃不接之時。低價撒放於農而秋成倍收厚利。低價預買俸糧。而臨倉頂名冐支。官軍窮困之根。實在於此。若官庫有銀趁熟糴買則小民無求於彼而撒放之弊可清官倉有糧按月支放則窮軍無求於彼而預買之端可絕此不禁之禁也。 一諸鎮土俗雖不同。總而論之。必須預先會計每鎮一年主兵糧料草束賞賜總數。大約若干。歲入之數。彀與不彀。又計每歲添若干。以備客兵之用。又計處每歲積若干。以備三年之用。 聖慮方可少寬。又積之如弘治年間。每鎮積糧至一二百萬草料倍之。馴至有九年之積。則太平萬萬年之基業也。 一蔡天佑在大同甚得軍心、亦素有謀畧、但歲久必須更替、宜優遷之以答其累歲之勤勞、瀕死之苦、其代之者、聞眾議馬卿、先在雲南經過戰陳、頗有氣節、亦善謀畧、且水土所宜、似可用也、 右四鎮事宜 一今日士大夫忠於謀國者。多以甘肅孤懸。吐番內侮為慮。究其為說。不過兩科。或曰必復哈密。以固藩屏。是非今日所能遽舉也。其曰但宜填實肅州。以漸料理。則為一時不易之定論然經理甘肅當自蘭州始、其詳見後項各條中、 一甘肅糧儲、舊有戶部郎中一員。駐劄蘭州。專理其事。催督民運。區處鹽糧。召商糴買之類。奉璽書而行。責任頗重。昨總制衙門自悔不當奏革、以為邊糧重計、廢專管之官。令分廵攝之。則督催將不能如向之嚴規畫將不能如向之密。稽考出入將不能如向之備。設使專坐蘭州。則有妨廵歷公務。不廢廵歷則糧納之人。沿途跟隨。一不便也。蘭州守候。二不便也。平居無事。尚可支吾。萬一羽檄交馳廵歷督餉。二事俱急顧此失彼。可不慮乎。今欲經畧甘肅。必復此官而玅選其人可也。 一河西一線之路、山多地少。必須仰給河東之粟。成化弘治年間。西安鳳翔各府起運邊糧。多是納戶自運。往往至於破家。後遂改為折色。每銀一兩折米一石。彼處俱是軍衛管糧等官。將銀給散軍舍人等。令其趁熟買糧上倉。領銀則有侵扣抵換之奸輸納復有守候如耗之苦况銀入貧軍之手。收買難遇催徵有期、少加督責。率多逃避、是所以養軍者反為累軍者也。此舊日和買之為害也。 一目前軍餉、全賴前項和買、難以一旦遽輩、必須?之以漸、合自嘉靖八年為始、每歲戶部於歲外發銀二十萬兩、行令管糧郎中、於蘭州召商糴買。每銀一兩。糴米一石。時價縱賤官價不減但因時高下折耗以取常平。每石亦不得過四斗。蘭州地方。商賈輻輳開價既高。糧必雲集。蘭州之積既多以漸及莊浪凉甘。二三年後。將見肅州之商。亦有可招。而強勒軍買之弊政可除矣。 一和買既免、自後每糧一石、值銀一兩一二錢以下、則放折銀。每石值銀一兩四五錢以上。則放本色。若再如近日斗米值銀三四錢。地方荒歉之甚。乃立三法。軍士在西者令挨次東行二三日程。就有糧倉分支給本色。是移軍以次而就食於東也軍士在東者令轉、搬蘭州之積。以救甘肅之荒。是移粟以次而漸入於西也轉運之法。或借倩閑逓運之閑軍。則官給之口食。或雇甘肅之車腳。則官酬其腳價。是又於運糧之中寓賑濟之策也右整理蘭州、以實甘肅事宜、以上各項事宜、乞傳下戶兵等部云、昨邊境錢糧、雖著戶部補給、似當令吏部選委一二人前去經畧、乃見實事、其甘肅哈密事體、看來只當以積糧為主、但中間用人舉法、事貴會處、你戶兵二部、還可會同吏部都察院議擬來說此實安邊至急之務。不可緩者、葢我 朝官制分屬各部每事互相牽制往往為之掣肘失事所以必得 聖明獨攬其綱於上然後事事可振舉也
○申明考察疏 【考察】
臣查得舊例、三年考察、神廟時每遇考察閣部互為水火要之此事內閣自不應干預以掣部院之肘該吏部會同都察院審據天下來朝官、及撫按合干賢否揭帖。其奸惡有力夤緣者、本部又行訪於六部九卿等衙門所聞、分別等第、奏 請黜陟、 命下之後、科道官仍查應黜未盡者、會本彈劾、吏部斟酌去留、取自 上裁、名曰拾遺然巳退人員、即不復用正德年間。權奸用事。有等不才官員。往往預投內閣。每遇考察章上。輒假以人才難得為詞。坐名 批著留用。以致舉措乖張。人心不服遂有三年考察不過為吏部歛怨為內閣改恩之議臣惟此弊。雖緣輔臣不法。亦是舊例未備之失。誤留者獨喜拾遺。誤退者不與辯復。豈不失之偏重乎。臣乃於去年正月初九日題申明禁約、內開沙汰或有遺漏。如先年之大疏既許科、道即時劾奏。議擬或有詿誤。如先年之多枉。亦許科道即時辯明。則自今以後立法公平可行久遠已奉 皇上明旨、臣民通知左右輔臣、宜無有敢蹈舊習招權納賄如前者之弊但近日大臣之門、亦已聞有浙江按察司某、自知公論不容、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又昏夜微服叩首乞憐矣、某之外、其人尚多、萬一其計得僥倖苟免、長士人奔競之風、壞 祖宗黜陟之典、蠹治召奸、為害不細、本部考察題本以 郊祀畢日封進、故不敢不預言也、
○論革冗官疏 【革冗官】
本月二十三日、奉 聖諭云、生財之道以生之者眾食之者寡、今天下諸司官員、比舊過多、我 太祖初無許多、後來增添冗濫、宜致百姓艱窘、日甚一日、朕欲命卿會官查議裁革、卿可盡誠布公、為 國思之特預諭卿知、可先說說、欽此、臣聞在昔聖帝明王、建邦設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凡以代天理物、為民立極、不徒設也、今 國家政令出自 朝廷。五府六部。則分職率屬。而倡行之。其在南京吏部不典銓選禮部不知貢舉。戶部無歛散之責。兵部無調遣之行。近者大臣率以無用老疾之人。聽其在彼養老。虗縻廩祿。甚非我 太祖之意。前代于陪京俱設留守以總知眾務不宜遍設九卿庶司也近雖議裁亦未能一如古制故我 太宗文皇帝初遷北京。亦止權置二三行在府部官不全設也伊考諸古。商遷五都。不別置員。周營洛邑。惟命留後。漢唐舊邦。止設京尹。葢從古巳然。今實所當釐正。與凡在內各部寺屬。在外司府州縣管糧管馬等官。及王府空閑官僚。因而省之。以補軍衛多餘首領。及非衝要而設驛逓。非要害而設廵司。下邑置丞。小郡添判。如斯之類。不可勝數。歲所費不下十餘萬。宗室祿糧。軍士月米為益多矣。故自來有識之士。莫不建議裁減。獨以上下議擬不同。或溺於聞見。不覺隨事狥非。或畏難苟安。不能相時裁度。惟是生民重困。冗食日滋。因循百年。迄未有改。自非我 大聖人聰明睿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獨思及此。而力行之乎、伏願 皇上即以 聖意、明詔有司、會官廷議、各各備開建置來歷、分別應否存留裁革省併、奏 請定奪、則官簡而費易供。選清而俗亦靜。所謂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者。正在是矣。天下萬世、不勝幸甚、
○論廣西峒蠻事宜疏 【廣西峒蠻】
前者奉 聖諭及廣西事、臣以平日所聞、復參眾論、而得其說、請具陳之、夫廣西之蠻。種類不一深入谿峒。與土官連結。依附郡邑。則皆良民。地甚沃饒。民亦淳厚。洪武永樂間、總兵官山雲韓觀、相繼為治、威信既孚、地方以寧、正統以來、蠻賊紛起、或數十人、或百餘人竊伏道路、攔截江船、掩刼村堡、殺奪擄掠、以為常事、至攻掠城邑、亦不多見、况蠻賊時相仇殺。自傷亦多。是當時為蠻夷者亦未甚得利苟得安靜愛民之官。重信義輕功利以固守之。則民有生計。蠻夷兵將化為良民矣。奈何當事之人。既不求自強之道。又一切取辦目前。無志者招蠻賊以施犒勞之恩有志者藉土兵以為勦捕之計徵調頻繁。糜費無巳。土官自是玩狎軍威驕縱難制。往往治兵相攻。或潛通蠻賊。出沒為患。甚則陷城奪印。無異古之戰國。繼之以屢次大征。民困勢危。十倍於前。故為今之計。只當申諭總督大臣。聽其就近。自擇守令。而重其任。責以省刑薄歛。減徭役。勤農乘。以厚生。練民兵。固村寨。時瞭望以相守。以餉兵犒賊之費。為設險習武之資。賊來互相援救。賊去不必窮追。而又簡任參將守備等官。責其廵哨往來。以通客商。沿江伐木。以去險蔽。至於商舟犒軍之費。往年巳有常規。不必禁革。惟戒其怠惰。與夫剋剝而巳。廣西用土兵亦是救急之計不知一意□觢其或與賊相遇。小小勝敗。不當深究。一以付之總督官而不從中制則土兵不必頻調賊計無所復施不出二三年間。吾民有安居之樂。有能戰之勇。自足以動蠻夷歆慕之心。折土官強梗之勢。然後正法令以治土官。布誠信以來徭獞。如是而猶有未服。乃擇其一二稔惡者。提兵取之。以令其餘。威德並行。誰敢不服。由是而興教化。正風俗。視中外以治廣西。豈有不平哉。但總兵大臣自擇守令一時未遽行臣思一??厺。似為可處。惟 皇上以此下之內閣。作一旨令吏部行之。即沛然矣。臣聞廣東與南贑郴永等處。於廣西水土相宜。地方附近。故於各處蠻洞事宜。習相聞見。若就各處舉人監生中。選其年力精敏。節行可觀者。前代嶺南設尚書行省就近銓選即此意也州縣舉之廵守。廵守舉之撫按即會總督大臣。按地方官員之缺。量其才力所宜。奏請於 朝下之吏部。聽其劄付。就彼給與冠帶。分布各州縣。或掌印。或署事。量與分例口糧而不給俸。試之三年。巳有成效。然後陸續起送赴部。而實授知縣判官縣丞主簿吏目等官。其不堪者罷之。則吏部聽選之官無不服水土之憂遠方不缺之員無經年曠職之累凡修舉一應事宜、可朝出令而夕及於民矣唯聖明裁之、
○論大同事宜疏 【大同邊事】
臣在吏部數月、詢訪民情、尤以大同邊事為急、說者人人不同、葢人情各畏身家利害、所以都不肯將鎮廵總兵等官真情說破、及訪過數十餘人、始得其說、大同軍士不靖。特以貪官欲利身家。貪將欲便侵剋。故不肯加意一整理耳。所謂貪官欲利身家者。兵備等官。不肯隨軍紀功。止是大家聚在大同城中住過。但遇緊急聲□。只寫著數角文書。調遣一番人馬。各城堡受禍。都不計較只要不損所發軍馬則自喜以為幸不失事免參提而巳所謂貪將欲便侵剋者。總兵等官不肯休兵養銳。止以調集各城堡人馬。攢操為名。每於無事之時。只以按伏預備為詞。侵剋糧料之計。各城堡良民騷擾。都不計較。只要每月扣得數十軍馬行糧。則喜以為彀我侵剋。可還債買官而巳。為今之計。只在用人舉法。計之當甚密。行之當甚速。令大同城中總兵參將遊擊各部下。但係原調攢操各城人馬。俱令照數發回。就著各該城守備。編入行伍。自統領之。遇有小警。即公同紀功官員。親行督戰。不許在城坐視。賊來勢盛。則堅壁清野。俟其散掠而截殺之。平居禁戢軍士。不得騷擾。苟非臨鎮請兵不許擅自調集如此則守備不致虗設。百姓不致怨嗟。地方保無他變矣。又大同止以攢操招各城堡。即因攢操調散以惹各達賊乘虗而入人皆知之。所以隱忍不敢以告者一則畏總兵官失花銷錢糧之利。一則拂守備安樂妻子之心。致其恠恨以生不測之禍也。但一旦散攢操之卒。又當為處賣房屋。使之莫不得所。則見在亂卒。盡失所援。然後假沙汰老弱之故。時簡閱之。不出三月而大同一邊。帖然於法度中矣臣以此說問李承勛。承勛謂其平日所聞。正是如此。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八十一終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八十二
華亭徐孚遠闇公 陳子龍臥子 宋徵璧尚木 何剛愨人選輯
李恂恂如參閱
桂文襄公奏議四(疏 序)
桂蕚
◆疏
進輿地圖疏
○進輿地圖疏 【輿地圖】
臣惟隆古帝王。求講政務。親與其臣。面相可否。猶懼其未也。乃陳地圖焉。於是乎九州地域廣輪之數。民情土俗之宜。如指諸掌而後行之。是故一時允賴。我太祖高皇帝奮起民間。人之情偽實備嘗之。地之險易實徧歷之。 太宗文皇帝。亦與有間關之勞。故當時延訪儒臣皆出其胸中之實見所以斟酌損益百代之制。百六十年未易改也。自時厥後。 列聖相承。雖莫不具 上聖之資。而視 祖宗之實。嘗周遊民間者有間矣。是以延訪之典。或作或輟。 當是大臣雖多正人而才力不足以振起弊政故事業所見止此孝宗皇帝嘗銳意行之。終以不能徧知人情土俗而止正德以來。積十有六年。上下之情。於是大隔。而欺蔽遂有不可止者。則所當修復 祖宗之舊。使上下各得自盡正在今日。臣待罪輔臣、愧無裨補、乃者備員吏部、凡遇考績朝覲官員、密加訪問、於地方之民情土俗、亦各得其一二、除摘其論列之近似者、裝成三冊上請施行外、敢復即天下土地、分為十有七圖、各具敘紀、又裝成一冊上獻、伏惟 皇上清閒之燕、復披此圖、必如我 祖宗之親歷地方者。然則延訪之際皆有實據人豈能欺之哉
◆序
大明輿地圖序
北直隸圖序
南直隸圖序
山東圖序
山西圖
陝西圖序
河南圖序
浙江圖序
江西圖序
湖廣圖序
四川圖序
福建圖序
廣東圖序
廣西圖序
雲南圖序
貴州圖序
四夷圖序
○大明輿地圖序
右今日輿圖全盛如此、臣聞古二帝三王、統一區宇、血氣之屬、莫不尊親、凡以功德並隆、而仁澤廣被之效也、後有作者、靡不威加海。內、功成混一、然而尊親之意微矣、惟我 太祖高皇帝用夏變夷、思與天下更始、非有利其土地人民之心、是以中外華夷、莫不嚮風、及今百六十餘年、而有司失此意矣、土著之民。困于徵求。邊疆之士。苦於戰鬪故國或異政、家或殊俗、於是有一統之名、而迄不見一統之盛治、孟軻氏所謂盍、反其本者、其不在今日乎、臣謹法周禮職方氏、取兩京十三省四夷、約而為圖者十六、稍加敘次、義兼詳略、而冠以是圖、要以見別五服、等華夷、審方官人、任土作貢、戢、農兵、謹封守、興地利、飭人材、紏違逆、弼教化、協風土時勢之宜、章柔遠能邇之治、皆不出此道、又將以明我 皇上所以光昭丕業、克應天心者、惟是好生一念、庶天下百司、於道知所嚮而不虗役其志云、
○北直隸圖序
北直隸占冀州地。京師即金元舊都也。扆山帶海。有金湯之固。真定以北至于永平。關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 【俱關】 喜山?夆古北黃花鎮 【俱口子、在順天府東北境、】 險阨尤著。故薊州 【順天府屬、】 保定重兵屯焉。山後諸州 【自宣府東南至遼陽俱是、】 故我大寧都司地也。自 國家棄以與虜。 【今朵顏三衛是、】 則居庸之外所恃以為藩籬者宣府耳廣平以南。四方水陸。畢會于臨清。 【山東屬州】 轉漕京師。輻輳而進。若天津又海運通衢也 【國初江南糧運俱從海道。今廢惟薊州運道猶通。】 河間真定保定之間。多達兵營塢。其人性獷難馴。且東安霸州武清 【俱順天府屬、】 而東野曠人稀。姦宄伏匿。頗基腹心之患。迤山一帶則樵採耕牧之利居多姦人每竄其中有司病之葢賦繁民困。戶口流亡。雖畿甸同風而順天之馬政。 【寄養馬匹、】 河間之水潦患尤烈焉。
○南直隸圖序
南直隸。古揚州地。南京即六朝舊都也。我 祖宗創業。實基於此。然江限南北。古今恃為天險。江北則徐頴二州。 【鳳陽府屬、】 地跨中原?連數省並稱雄鎮故淮安特建兵府。 【漕運衙門】 守以文武重職。雖職司轉運亦示控扼之勢焉江南則安慶當長江委流。西控全楚。 【江西湖廣俱楚地、】 為江表門戶沿海兵戍。本以備倭。而崇明常熟 【俱蘇州府屬縣】 之民。間作弗靖。與江洋一帶出沒波濤。肆行剽劫者。不可勝計。故今江防海備。其重一也。若廬州則民習游惰。地不盡利。鳳陽習俗本同。加以高墻留守之冗費。故皆易以告飢。蘇 【蘇州、】 松 【松江、】 則田賦不均。供億日困。豐沛 【俱徐州屬縣、】 之間。濁河泛濫。幾淪魚鱉。轉餉既艱。民亦凋瘵。葢水患莫甚于斯者也徽州多山少田。民逐末利。風俗用偷。池州在山麓江滸。軍民統理不一。寇盜因以竄匿鎮江則當京口之衝。鑿山圍水。海潮出沒。土田歲易處。 【謂山田多荒、白圍田多坍江、】 民勞苦矣、
○山東圖序
山東古青州地。外引江淮。內包遼海。西面以臨中原。而川陸則悉會于德州。 【濟南府屬、】 自海道既廢遂以其西境為餽運通衢南盡邳徐 【俱南直隸州、】 北泝天津。歲有河 【運河、】 患築塞挑濬之勞。舟車牽挽之役。所在不免。而兗州水潦為虐。則民之疾苦莫甚焉。矧京儲邊餉之外。王祿是供。六郡徵輸。於斯為急。而青 【青州、】 濟 【濟州、】 之間。號多鑛賊。禁戢尤難。公私葢交病之。遼陽不設郡縣葢 聖祖初意欲軍多民少易于式遏而不知軍衛每多逃移不如郡邑戶口充實也若遼陽 【遼東、】 自為區域。地本膏腴。舊皆郡縣民用安土設衛以來生齒稍稀惟遷徙謫戍之人多歸焉雖漸規恢復可也登 【登州】 萊 【萊州、】 本海運故道。然勢險難圖。 【成山沙門一帶、多海磧、運船至此輒壞、】 稽之往蹟。則平度州 【萊州府屬、】 東南有南北新河。 【水源出高密縣、至膠州分流、為南北新河、自膠州入新河、西行□百四十里、即至萊之海倉、復入北海、以其自膠抵萊。故又名膠萊。元時所濬以避迤東海道數千里之險者。】 葢嘗治閘。 【故蹟在迤北新河店海潮所通、自此至止八十里】 以達安東。 【衛名、在青州東南境、】 則避開洋之險。宜亦有可講者
○山西圖
山西古冀州地。背臨朔易 【沙漠是】 表裏河山。葢有俯挹中州之勢焉。忻代 【二州俱太原府屬】 以北。虜數內侵。故大同特設征鎮。與延綏 【在大同西】 宣府 【在大同東南】 互為聲援。鴈門偏頭寧武 【三關俱在太原北境】 並置關戍。雖烽火之警不殊。而套 【河套】 賊為急。且保德河曲 【保德州河曲縣俱太原府屬】 之間。與虜僅隔一河。 【黃河】 稍或撤備則門庭皆勍敵矣。若蔚州 【大同府屬】 之鑛徒臨晉 【平陽府屬縣】 之屯卒。 【藩府屯軍】 潞城 【潞州屬縣】 之逋民。並以山谷阻深。乘時抄暴要亦不足屯結也。然邊餉既廣。宗室彌蕃。一切供輸。自歲賦之外。皆仰給河東之塩課。三晉之民。勞瘁甚矣。而邊卒方且呌呶待哺。帥臣號令。為之不行。此則積習流弊。非漸圖之不可也。
○陝西圖序
陝西古雍州地。山河四塞。形勝甲于天下。然平凉固原 【平凉屬州】 一帶。畜牧蕃滋。外乏屏蔽。胡騎漸巳侵入鞏 【鞏昌、】 鳳 【鳳翔、】 之墟。若延 【延安、】 慶 【慶陽、】 則原野蕭條。兵亦精勁。寧夏則跨有賀蘭山黃河之險。虜難馳驟。故為備差易。葢本朝開拓以來。受降故城。 【唐張仁愿嘗築三受降城于河外以禦虜、】 久棄不守。自移鎮榆林。 【延綏鎮城、】 河套 【延安北境是、】 盡為虜有。烽火遂達于內郡矣。甘 【甘州、】 涼 【涼州、】 以西。左番 【西番、】 右達。 【北虜、】 而肅州尤孤。故土魯番 【在肅州西北二千餘里、】 輒肆侵犯。以為河西憂。洮岷西寧。則地入西羌。 【西番、】 實與四川、同患苦。且亦不剌 【北虜小王子枝將、】 以殘孽竄居西海。 【在西寧西境、】 番人漸以南徙。 【今松潘月?章腊地方是、】 國家既失茶馬之利。 【每歲番人獻馬易茶、頗資其利、】 而逋寇生齒日繁則西境腹心之禍也。若漢中之襟喉巴蜀。潼關 【在西安府東南、】 之保障全陝。並稱重地。而險者在我矣。然所在罄力以供邊。奉宗室。而平凉尤甚。閭閻愁苦。又何加焉。
○河南圖序
河南古豫州地。閫閾中夏。四方輳進。葢彰德則控河北。 【今北直隸是、】 嵩洛以蔽山南。 【今陝西南境是】 南陽汝寧。直走襄黃 【襄陽黃州俱湖廣屬府、】 之郊。而開封則其都會也。由開封以泝衛河。可以漕山東。沿汴泗可以漕淮。故言形勝者次關陝焉。然分建宗親。班祿無藝。以今計之。歲賦幾至百萬。民亦勞矣。且歸睢陳州 【三州俱開封府屬、】 一帶。地兼數省。統轄非一姦人常藉以首難。勦捕則潰逸四出禍延他境。彰德道出趙 【山西、】 魏 【北直隸、】 之間。軍民左右屬盜雖歛跡。而牽制之患。實與歸德同。若考七郡之地。山水環互。民物茂實。則汝寧為優。鑄山獵野。依憑險固。強弓利弩。出乎其間。則河洛 【河南】 為著。然上地未闢教令未馴。非課農宣化加意拊循。則寇盜劫奪之禍歲不免矣。
○浙江圖序
浙江古揚州地、崇山巨浸、所在限隔、然嘉 【嘉興】 湖 【湖州】 與江淮相表裏嚴 【嚴州、】 衢 【衢州、】 以徽 【直隸徽州府、】 饒 【江西饒州府、】 為郛郭。左信郡。 【江西廣信府、】 右閩關。 【在福建北境、】 大海東蟠。繞出淮 【淮安、】 揚 【揚州、】 之境。斯固四通八達之區也。安吉長興 【安吉州、長興縣、俱湖州府屬、】 以西。本山越巢窟。界在廣德 【南直隸州、】 之間。上無兼轄之司。訟訐繁興頗號難治。嘉湖寧 【寧波、】 紹 【紹興、】 四郡。則震澤 【今太湖是、】 東海之所經也。淜衝淤壅。大遺三農之害。而塩徒 【嘉湖易通舟楫故私塩尤多、】 之患次之。處州之民。多依山盜鑛。動至數千。持之則激。緩復馳縱慶元 【處州屬縣、】 松溪 【福建屬縣、與處州接界、】 一帶。歲被侵暴。溫 【溫州、】 台 【台州、】 並海而南。信宿 【再宿、】 達于福寧。 【福建屬州、】 估客良便之。然不能不防他寇也。若倭夷奉珍入貢。則風帆直指寧波。突至倏來。,黠詐叵測。先事而備。其在定海 【寧波屬縣、即夷舟所從入、】 乎。
○江西圖序
江西古揚州地。當吳 【南直隸、】 楚 【湖廣、】 閩 【福建、】 粵 【廣、東】 之交。險阻既分形勢自弱安危輕重常視四方若保境和民。則九江獨據上流。牽制沿江州郡。且密邇南康。濱臨巨湖。 【鄱陽湖、】 盜舟四出。不可無備。南 【南安、】 贛 【贛州、】 之間。則汀漳 【汀州漳州俱福建屬府、】 雄韶 【南雄韶州俱廣東屬府、】 諸山會焉。連州跨境。林谷茂密。盜賊之興。斯為淵藪。故設廵撫重職提師以臨之。袁州地逼長沙。 【湖廣屬府、】 逋民客戶。頗難譏察。而南昌建昌饒州宗室固在。民疲供億。視臨 【臨江、】 吉 【吉安、】 瑞 【瑞州、】 信 【廣信、】 撫 【撫州、】 諸郡殆有加焉。故凡江西之民。樸質儉苦。有憂勤之思。弘治以來。賦役漸繁。土著之民。少壯者多不務穡事。出營四方。至棄妻子不顧。而禮俗日壞。惡少閒出矣。
○湖廣圖序
湖廣古荊州地。襄 【襄陽、】 鄧 【今河南鄧州即襄陽北境、】 抗其頭顱。蘄 【黃州府屬州、】 黃 【黃州、】 引其肘腋。江陵 【荊州、】 制其腰腹伸膝南向亦足以雄視諸州矣若鄖陽之保商陝。 【陝西河南交界地方、】 郴 【郴州】 桂 【本州桂陽縣、】 之跨閩 【福建、】 粵。 【廣東、】 辰 【辰州】 沅 【辰州府屬州、】 之捍蔽雲貴。大江中貫。五溪 【在常德辰州地方、】 外錯。荊楚阨塞。斯其備焉。葢二儀交靈。山川獻秀。故王氣獨鍾于潛邸。然襟江帶湖。所至民罹水患。寇盜亦復乘之。過此則永州寶慶之間。謹備苗夷而巳。矧宗藩棊布。歲賦寔繁。楚俗慓輕。鮮思積聚。於是四方流民失業者多赴焉。故其率啙窳而難治。谿洞諸蠻。 【施州及永保所屬地方是、】 本以漢法羈縻。差易馴擾。惟永順保靖世席富強。每爭奪獲罪。輒假戰功自贖。奸謀徧搆。驕橫滋萌朝議不明。猥加徵發。使遠方之民坐困。且久而玩敵。將貽異日之憂。謂宜定令。毋輒輕發。斯則善矣。
○四川圖序
四川古梁州地。劍閣 【即劍門關在保寧北境、】 表雲棧之固。瞿塘 【峽名在夔州城東、】 鎖巴峽之流。界以番簇。 【西番、】 阻以蠻部。 【東川烏蒙烏撒芒部是、】 山水襟束。自相藩籬。故奸雄割據。則盜兵不敢西窺。地饒而險阨備也。然姦宄內作。懸車束馬。勢不相及。有難猝定者矣。况上列 藩。重兵外戍。諸所供饋。咸取給焉。且松潘以孤城介在番域。而寄咽喉于龍州。 【宣撫司、】 千里轉運。輒為番蠻所遮。斯則巴西之隱禍也。烏撒芒部 【即鎮雄府、】 諸夷。 【四軍民府、】 雖犬牙形格。仰我鼻息。然內相黨結數啟兵釁。且於敘 【敘州、】 瀘 【瀘州、】 有唇齒之重。要在因俗撫綏。携其私黨而巳。乃若碉門 【地名天全六番招討司治此、】 之臂視諸番。播州 【宣慰司、】 之富藏四省。 【播州地方與湖廣雲貴俱鄰接、】 殆與蜀相為盛衰者焉。建昌六衛。僻處西徼。自為奧區。民夷安業。非所憂矣。
○福建圖序
福建古閩越地。以溫處衢 【溫州處州衢州俱浙江屬府、】 信 【江西廣信府、】 為北藩。建昌南贛 【建昌南安贛州俱江西屬府、】 為右璧。惠潮 【惠州潮州俱廣東屬府、】 為外戶。海為門。封壤促甚而重關內阻。溪山秀美。民用以和。然處 【浙江處州府、】 人輒用盜鑛。流入政和壽寧 【俱建寧府屬縣、】 之境。大為患害。古田 【福州府屬縣、】 福寧一帶。本竊魚塩之利。山谷邃深。逋寇每憑之而嘯聚。但不常出也。濱海上下。外遏倭寇之流。近通琉球之貢。不為要害。而海物互市。妖孽薦興。 【通番海賊不時出沒、】 則漳浦龍溪之民居多。且汀 【汀州、】 漳 【漳州、】 之山尤廣。人跡罕到。獨與贛州 【江西屬府、】 聲勢相通。提督兵備實交治之。而永春安溪 【俱泉州府屬縣、】 沙尤 【俱延平府屬縣、】 之間。則屬之捕盜官矣。 【四縣交界地方山盜頗多、】 葢簡僻莫如邵武囂訟莫如漳州。土沃民稀。耕稼自給兵燹不加則八郡一也
○廣東圖序
廣東古百粵地。葢五嶺之外。號為樂土。由雄 【南雄、】 連 【連州廣州府屬】 可以向荊吳 【湖廣江西是、】 由惠 【惠州】 潮 【潮州、】 可以制閩越。 【福建是、】 由高 【高州、】 廉 【廉州、】 可以控交桂。 【交阯廣西是、】 而形勝亦寓焉。濱海一帶。島夷之國數十。雖時時出沒要其志在貿易非盜邊也然諸郡之民。恃山海之利。四體不勤。惟務剽掠有力則私通番船。 【記名通番、因而行劫海上、】 無事則挺身為盜。桴鼓之警。彌滿山谷。凡以良民困於徵求。亦謂之接濟通山之禁久弛 【賫送塩米入山通盜者謂之通山、】 教治不修。而大征數舉之過也。且密邇蒼梧 【廣西梧州府、】 征蠻幕府在焉。 【總鎮兩廣太監總兵都御史俱住劄于此】 軍旅之興。殆無寧歲。兵糧供饋咸以待乏。况地產珠池。 【在廉州境內、】 番物駢集。本民用所興而內使數來采辦民反病之故外負富饒之名。而內實貧困者。廣東是也。
○廣西圖序
廣西古百粵地。當嶺南右偏、三江 【府江左江右江、】 襟帶。提封甚廣。然內給藩封。外困邊圉。而風壤氣習。又視廣東特異。如府江綿亘八百里。則巳半為苗夷所有。阻兵江道。肆為寇竊。不但古田荔蒲數縣。 【俱桂林府屬、】 苦其蠶食而巳。潯州則大藤峽跨在黔鬱二江 【俱在潯州境內、】 之間諸蠻巢穴在焉。剽剠四出。急則投竄。雖有上隆州 【田寧府屬、】 五屯所 【在梧州府藤縣境內、】 扼其咽吭。不足制也。若興安 【桂林府属縣、】 西延六峒。 【在興安境內、】 與武岡州 【湖廣属州、】 陽峒接壤。猺實據之。是為桂林北境之患柳 【柳州、】 慶 【慶遠、】 以西。則八寨 【在柳州境內、】 號為盜區。洛容懷遠。 【俱柳州属縣、】 並罹慘毒。而賓州 【柳州府属、】 其襟喉矣。然右江一帶。惟岑氏 【今思恩田寧泗城各土官俱是、】 最強。思 【思恩、】 田 【田寧、】 既巳殘破。則泗城州猶嬰樊之虎。計非削弱不可也。且南寧控遏兩江。坐躡交阯。 【自南寧太平西南入約十餘程、】 桂筦保障。或者其在是乎。
○雲南圖序
雲南古梁州裔境地。崇岡山?截嵲。激澗縈紆。城郭人民夷居十七、時恬則蜂屯蟻聚。有事則、獸駭禽奔。葢人自為險勢難統一者也必知其領要則雲南臨安大理永昌鶴慶楚雄。頗號沃壤。然元 【元江、】 安 【臨安、】 路納交阯。金 【金齒司、後改設永昌軍民府、】 騰 【騰衝、】 地擁諸甸。瀾滄聯絡寧 【永寧、】 麗。 【麗江、】 曲靖彈壓烏蠻。 【四川烏撒烏蒙等府是、】 王公設險。於斯要矣而土酋大者元江武定景東麗江。小者姚安北勝鄧川霑益。 【鄧川属大理霑益属曲靖俱州、】 並以兵力稱桀。向背靡常。葢自麓川難夷。 【正統間、土酋任思發以麓川叛、嘗發兵討平之、】 滇境粗安。則沐氏 【黔國公、】 世與有力焉。惟尋甸一帶。風土絕異。兵衛漸疏。故諸羅 【武定東川等族俱羅夷、】 搆釁相尋。而木邦孟密。亦恃其險遠。至今不聞悔禍。咎在撫綏失策本無置制可言然滇南北向中州。必假道貴陽。 【貴州、】 而後進。稍值兵梗。坐令隔絕。則滇池之達馬湖。 【四川属府、】 武定之達建昌。 【四川行都司属衛、】 川陸具存。久而榛塞。在今日所宜亟講。而萬里投宦。類難得人。則夷情蠢動。未為無故。此尤不可不慎也。
○貴州圖序
貴州古西南夷羅施鬼國地。地里蠻夷並同滇境。而山箐峭深。地瘠寡利。夷性猾詐。殆有甚焉。故泗城州 【廣西土官衙門、】 恣其狼吞伺竊。外戶。則守在永寧 【州名、】 芒部。 【今鎮雄府、】 盤據廣土。蹲伏北藩。則憂先畢節。若思南石阡銅仁數郡。界在鎮筸 【鎮遠筸子坪俱長官司隸湖廣、】 酉播 【酉陽宣慰司、播州宣慰司、俱隸四川、】 夷峒之間。鴟張家突 【諸夷常突出數郡寇掠、】 貽患寔深。况地雜東川烏蒙諸部。 【俱四川軍民府、】 師旅繹騷。每與川湖 【四川湖廣、】 同其災害。而軍民歲計又大半仰給於二省兵荒交值。時有弗繼之憂。且水西普安凱里 【俱土官地方、】 諸酋。富甲他夷。地連肘腋。逞姦首禍。患豈一朝。故知梟獍之資。不忘格鬪。而爭疆奪職乃其兵端焉。然夷虜自相剪伐。貴在因俗以時撫定不足煩 國家力也。
○四夷圖序
今之四夷。北虜為急。國初設大寧都司。屯重兵鎮之。其地繞出山後。而遼東宣府大同。勢相連屬。自偏頭關逾河跨西北。大虜之警守在東勝。 【在今河套之北、近受降城、即其地、】 河套之南。又有榆林。 【在今延安府綏德州北境】 實為六鎮。後棄大寧。移置都司於保定。而宣府遼東勢始分矣。正統以來。有司又失守東勝。大虜乃得逾河。而偏頭關迤西。遂有河套之虞。因循既久有司又不肯以時廵套東勝之鎮併近內地。形勢愈弱。於是所賴以衛京師防邊虜者。不過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四鎮而巳。夫四鎮所領各堡。亦有精壯。苟足其糧餉。守備等官。勤加廵哨。為之牽連。援救自足以各守地方。督率耕牧。從古備邊之道也。今則撫臣假調操以自固。 【夫鎮城本為牽連所領各堡地方、令有統属而設、今凡各堡精壯士卒、盡聚鎮城、各曰調操、以習攻擊、實乃自為備禦之計、遂致各堡地方、徒以老弱疾病者守之、虜寇縱橫、無復能為耕牧者矣、】 將帥假按伏以為奸。 【夫精壯既畢集于鎮城矣、又每假按伏為辭、調兵四出、以致各堡不得備禦而堡中老弱、反受供億騷擾之苦、軍士乏正支之糧而將帥等官、反以剋減行糧為務、】 地方屢失。糧餉屢乏。實此之故矣。若哈密之失守。土魯番之拒命。則由近日文臣貪功。置制失宜。失中國之信。不足為慮。大虜自套來者。則亦不剌一種竄于陝之西海。地方蔓延至于西寧。使一帶地土不得耕種。士民不得安業直抵洮岷。頗難制禦。則其勢有可慮者。今惟有痛革調操按伏之弊。堅璧固守。勤加廵哨。為耕牧長計而無狃近利。乃可為也。其治南蠻之道。則在率土著良民得以自相守望。一或不支。為之連屬附近地方策應之。如湖廣之永靖廣西之 兵。置之不復徵調民足相死。兵不毒民。無貪功之文臣。無貪利之武將。亦不數年而安然矣
右以上論調操按伏、乃今日之弊耳、臣又聞兵無定形、古人云。五指之更彈。不如合拳之一抶。故擇要害之地選良將。統精兵數萬。賊來分散搶掠。我聚彼分乃制勝之上策非調操必不可用于將帥得人此言最能変通巳說聚者不過數千。我常以數萬逐數千其算不為不是但今邊將多不知兵。所為俱被賊誘而復之。故將不得人不可言調操也
又聞兵忌形露賊來不知我之虗實。必攻墩誘我我不往應但分兵按伏於屯堡。或依山林。或阻溝澗。乍隱乍見。使賊見我堡屯處處有兵而不露多少之形攻墩又不往應自生疑懼矣及賊散入屯堡。又被我伏兵擒斬。彼敢復深入乎。今或一聞賊來攻墩。即發兵檯營往救賊反得以設伏誘我縱我不為所誘彼常以精卒數千絆我於外即堡寨之內盡為蹂踐矣若使我兵不受其絆於外。彼敢無忌憚若是乎。此與調操一事相同若善用之可以取勝兵無常形也故將不得人亦不可以言按伏矣。
又聞近之善守邊者每十餘墩必總委一官提調。十墩之中。擇一可守者。先儲米數石水數缺賊近邊。即歛十墩之軍。共處一墩。每墩止留善走者一人。舉煙放炮。又潛來共墩而處。賊若攻墩。不分有軍無軍墩分。俱寂然無聲。彼攻空墩。常多半日之勞。而卒無所得。攻有人之墩。則輒被木石擊傷而墜相繼來者見我各墩煙火齊舉即莫測孰為有守而自畏矣。所謂以靜制動。以佚待勞。常形人不形於人者。此類是也然此法須先遠探。俟賊往之處。我乃提兵問道而往伏於要害。誘而取之。乃為得策。今皆不揣敵情。不分奇正。一槩鳴鼓遽出。兵。未集而形巳露曾何益乎。故將不得人。凡調操按伏反為邊防弊政。故不得不痛革者。况帝王之道。以全取勝、此固在所不講者也、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八十二終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八十三
華亭徐孚遠闇公 陳子龍臥子 宋徵璧尚木 李雯舒章選輯
宋學璟友姚參閱
席文襄公奏疏(疏) 方文襄公奏疏(疏)
席文襄公奏疏(疏)
席書
◆疏
南畿賑濟疏
議定大禮疏
議覆立世室
論光祿寺廚役
○南畿賑濟疏 【賑粥】
今歲南畿旱澇相仍、民饑殊甚、巳經有司疏聞、此公為南樞貳時所上下廷議賑卹、第饑民甚多、錢穀絕少、恐難給濟、須別等第、酌緩急、乃可、以地言之、江北廬鳳淮揚滁和諸州府災為甚。江南應天太平鎮江次之。徽寧池安蘇常又次之。此地有三等。難于一例處也。以戶言之有絕爨枵腹。垂命旦夕者。有貧難巳甚。可營一食者。有秋禾全無。尚能舉貸者。此民有三等。難于一槩施也。臣日夜籌畫。今有司倉廩既虗。戶部錢粮。又難遍給。考古荒政。可行于今者。唯作粥一法。不煩審戶。不待防奸。至簡至要。可以舉行。而世俗咸謂不便。然林次崖謂作粥但可以濟極貧有病之人而不可施之其他葢緣曾有舉于一城。不知散布諸縣。以致四遠饑民。聞風併集。主者勢不能給致民相聚而死遂謂此法難行。今總計南畿作粥。江南北可四十二州縣。大都大縣設粥十六所。中縣减三之一。小縣減十之五。諸所設粥處。約並日舉。凡饑民來者。無論本縣隣境。軍民男女老幼口。多寡均粥給濟。起今十一月半。抵麥熟止。計用米十六萬石。用銀十六萬兩。可活人二十餘萬取用有數。未致太糜。賑卹有等。不致虗費。簡直而奸欺難作。平易而有司可舉。時文襄巳奉旨往江北賑濟疏上即命行之并諭江南廵撫一體施行此法一行。窮餓垂死之人。晨得而暮即起。其效甚速。其功甚大。扶顛起斃未有急于此者、竊謂此法非特宜于南畿。實可推于天下、因作為賑粥活命事宜、開列條款裝演成帙以獻、
○議定大禮疏 【定大禮】
三代之法、父死子繼、兄終弟及、自夏歷漢、二千年未有立姪為皇子故事、漢成帝以私意立定陶王。始壞三代傳統之禮。時文襄為宗伯主此議宋仁宗立濮王子。英宗即位。始終不肯稱濮王為伯。今 皇上生于 孝宗崩後二年。乃不繼 武宗大統。超越十有六年天下。上考 孝宗。天倫大義。固巳乖悖。又未嘗立為皇子。與漢宋故事大不同。自古天下無大宗小宗亦無所生所後。禮經所載乃大夫之禮不可語于帝王且伯父子侄。皆天經地義。不可改易今以伯為父。以父為叔。倫理易常。是謂大變。夫得三代傳統之義。遠出漢唐繼嗣之私者。莫若 祖訓。今祖訓曰、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則嗣位者實繼統。非繼嗣。伯自宜稱皇伯考。父自宜稱皇考。兄自宜稱皇兄。胡可改也。今 皇上于 獻帝 章聖。巳去本生二字。復下臣等議、臣書臣璁臣萼臣獻夫、及文武諸臣、皆議曰世無二道、人無二本、孝宗皇帝本伯也、宜稱曰 皇伯考、 昭聖皇太后、本伯母也、宜稱曰 皇伯母、 獻皇帝本父也、巳去本生、宜稱曰 皇考 章聖皇太后、本母也、巳去本生、宜稱曰 聖母、 武宗仍稱皇兄 莊肅皇后宜加徽稱曰 皇嫂、名義如此、允合天理之正、深即人心之安、尤願 皇上仰遵 孝宗仁聖之德。厚待昭聖則禮正而情亦無闕念 昭聖擁翊之功。孝敬益隆。始終無間。此正名定分。父得為父。子得為子兄授位于弟、臣受位于君。大倫大紀。兩有歸矣。奉神主而別為禰室于至親不廢隆 尊號而不入 太廟。于正統無干尊尊親親。兩不悖矣是則一遵 祖訓、允合聖經、追復三代數千年未明之典禮、盡洗漢宋悖經違理之陋習。非聖人其孰能之
○議覆立世室 【獻皇世室】
陛下自入繼大統、首以 尊號主祀下廷臣議、讐訂三年、更詔二次、議論未合、上下乖忤、昨歲始虗心平氣、會疏上議以 孝宗敬皇帝為皇伯考、 恭穆獻皇帝為皇考、 昭聖皇太后為皇伯母、 章聖皇太后為聖母、 武宗毅皇帝為皇兄、奉迎安陸 考主于大內。祀以 天子之禮大倫既正。大統以明。至于祀典。別奉祀于大內者。此議允恰後主入廟之議者非諸公本意也以 獻皇帝。止生 皇上一人。家廟之祭。不可缺也。 太廟不敢議入者。以 獻皇帝未為天子。大統之正。不可干也。彜倫敘、紀統明誠可以質鬼神而建天地矣、何淵也以小臣妄議而改正禮今淵乃私逞小智、妄為諛詞、臣謹以其無稽之言、辨正一二、夫所為世室者。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一世自立一廟。與今同堂異室規制不同。成周廟祭。至懿王之世。文王當祧。孝王之世。則武王當祧。以文武並有功德。乃立文世室于三穆之上。武世室于三昭之上與始祖后稷之廟皆百世不遷。此之謂世室。我國家太祖始建四廟。 德祖居北。 熙 懿 仁三祖各以昭穆東西相向後又援漢明故事。漢明帝也東都儉約改立廟制歷代遵之改建同堂異室以從簡便故我朝議祧。若如此議則是時尚祖德祖也當以 太祖擬文世室。 太宗擬武世室。今 恭穆獻皇帝由藩王追稱帝號。未為天子。未有廟號乃欲比之 太祖 太宗。立世室以祀 太廟。此其言之不經也。所謂禘祭者。古者祭始祖之所自出。以始祖配之。在周則帝嚳是也。我朝列聖相承。迄于今日。推所自出之帝。 德祖以上。巳不知所自。淵之不學無術如此淵乃以 獻皇帝為所自出。此又其言之不經一也。所謂禰廟者。先日諸臣多謂天下未有無禰之廟。故欲以 孝宗稱禰考。逮數年論定。改稱皇伯考。而以禰考歸于 獻皇帝。名義始正。今 觀德殿者即係禰廟但不可列序于昭穆間何淵乃曰禰廟得所。而後名位相須。是本無禰。而必欲立一禰于昭穆之間。然後 太廟之名始稱情也。又曰禰廟得正而後有光正統審如所言。則 皇上于 太廟中原無禰考將不得入奉 大統之宗祧乎此又其言之不經一也。昔醫士劉惠上言、欲更 觀德殿名、巳蒙 聖斷發戍邊衛、臣嘗上大禮考議曰、假使桂蕚張璁謂 獻帝可以入 太廟、非獨諸臣欲誅之、臣先攘臂誅之、今淵欲以 御定殿名、改同文武世室、獻皇帝舊在藩服、一旦與 祖宗在帝位者並列昭穆之間非獨 獻皇帝無以見 祖宗、 陛下由此亦得取議當時、遺譏後世、臣殊死以為不可、乞斷自宸衷、正何淵之罪、而寢其議、使天下曉然、知 陛下議禮、乃疇咨在廷諸臣、而非儉人利口所能搖惑、則一代典禮、足以徵信四方、昭訓萬世、
○論光祿寺廚役 【光祿廚役】
邇者光祿寺卿崔傑、以廚役缺人、移文原籍勾僉非便、欲揀選餘丁千名、人給米四斗、及量收在京善庖者二三百名以充、巳奉俞旨、葢謂止費見役四百人之粮、可得千人也、臣竊以為不然、舊例真正入冊。餘丁聽令在寺。隨同父兄役辦。候父兄有缺之日。隨補食粮。全無在役久近限期。亦無給與粮賞事例。葢出所願欲非強之也。今乃給之食。未是正粮之外。加米四千八百有奇。名為省費。實增費矣。且此輩原有定額。不可多收。如收善庖者濫充此事恐啟冒濫之端恐頃年奉詔查革詐冒之徒夤緣復入隨到隨逃虗費粮賞。非所以明禁令而懲奸欺也宜遵舊額或各省有司亟勾僉缺役以補便
方文襄公奏疏(疏)
方獻夫
◆疏
會議祝文
條上合行禮
朋黨論
災異陳言
○會議祝文 【太廟祝文】
古者天子七廟廟各行禮、載籍巳遠、祝詞無考、惟文獻通考、載唐開元禮玄宗時享宗廟祝詞則獻懿太代四廟、俱稱廟號、高祖太宗以下、則稱高曾祖考、及廟號、中宗則稱皇考伯考、然亦各室行禮。而非合祭今不可扌?處。我朝洪武間、 太廟祝文云、 高曾祖考四廟 太皇太后沿襲至今、臣等竊詳 太皇雖指祖考。 太后雖指 祖妣。而文義未明。若嫌于獨祭太皇后者。今奉 聖諭更定 太皇后之稱、固巳明白、但 七廟猶是混稱、如內閣所擬、歷舉 廟號當矣、然猶缺稱考妣若必各廟稱某 祖考妣。則 高曾之上無以為詞。難以行久。今宜于首總稱曰 皇祖考妣。然後自 德祖玄皇帝 玄皇后 太祖高皇帝 高皇后而下。歷舉廟號。至于 孝宗敬皇帝則仍稱 皇伯考。議入詔太廟祝詞仍依洪武間舊文稱皇伯考孝宗皇兄武宗皆依□ 武宗毅皇帝仍稱 皇兄則煩簡適中。經久可行矣。
○條上合行禮儀 【悼靈祔廟】
悼靈皇后、正位中宮禮宜祔享 太廟、但今 大廟內 九廟之制巳備、臣考唐宋故事后于太廟。未有本室則創別廟。故曲臺禮有別廟皇后。祫禘于太廟之文。又禮記喪服小記婦祔于祖姑。祖姑有三人。則祔于親者。釋之者曰親者謂舅所生母也今 孝惠太皇太后。實 皇考獻皇帝之生母。則 悼靈皇后。當祔于 奉慈殿 孝惠太皇太后之側。臣謹上合行禮儀。
○朋黨論 【張桂之黨】
近者大學士張璁、尚書桂蕚去位、而科道等官、論劾其素所與者、咸指以為黨、屢下吏部覆奏張桂去位不數日即召用而子餘終身廢棄矣臣按陸粲奏內二十人、岳倫奏內八人王化奏內二十一人六科會奏二十八人、十三道會奏三十三人、臣竊詳奏內所指姦惡不容清議者固有而善類受誣者亦多一概目以為黨繩之太過豈不至空人之國乎。且昔。年攻璁蕚者既以為黨而去之今之附璁蕚者又以為黨而去之縉紳之禍何時而巳是宜出自 聖斷敕下吏部博稽公論甄別善惡、不問黨與不黨、惟考其為人。平日何如。果姦險有徵。足以害事者去之其餘迹涉疑似。無有顯過者。悉令如舊供職。以安人心。則事無枉濫。而國體少全。但臣與璁蕚二臣、同為議禮之人、理宜引避請特命吏部左侍郎董玘等、會同九卿堂上官、從公覈實奏請、
○災異陳言 【修省實政】
臣聞和氣致祥、乖氣致異、不易之理也、今君臣闕同遊之樂宰輔少和衷之美。大臣乏休休有容之量。羣臣無濟濟相讓之風。德化未洽。災沴荐臻。咎實在此。消弭之術在 陛下和德于上、九卿百執事和衷于下、然後戒飭諸臣責成守令、省刑薄歛、賑窮恤孤、則德澤下流、而和氣至矣、臣又聞易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近者詔錄議禮降謫之臣、人皆稱德矣而充軍為民如俞寬馬明衡等、或流竄荒郊、或窮匿草野、其悔艾感悟、尤必有甚焉、宜一體收召以擴宥罪之仁、亦省災消戾之一道也、又今郡縣守令多不得人、葢由進士額少。勢不得不用舉貢充入途輕人玩自難稱職今宜倍取進士五六百名百名以外悉置三甲。疏入上以多取進士其途猶狹議令舉行三途並用以次銓注知縣仍令吏部畧倣漢法著為令不由知縣者。不得推臺郎。不由郡守者。不得至侍郎列卿。庶可以休養齊甿。而導迎和氣也。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八十三終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八十四
華亭徐孚遠闇公 宋徵璧上木 陳子龍臥子 李雯舒章選輯
秦鏡光四參閱
王司馬奏疏(疏)
王軏
◆疏
處河患恤民窮以裨治道疏
重開通惠河疏
○處河患恤民窮以裨治道疏 【治河】
恭惟 聖朝建都于西北、而轉漕于東南、運道自南而達北、黃河自西而趨東、非假黃河之支流。則運道淺澁而難行。但衝决過甚。則運道反被淤塞。利運道者莫大于黃河。害運道者亦莫大于黃河。河勢遷徙無常。有非人力所能強治者。然避高趨下之性未嘗異也為國計者、苟不盡心竭力、而為之於可為之時、壅遏以違其性、逼迫以激其怒、及霖潦浹旬、必致橫决肆出、而遺患于地方矣、善治水者因其性、順其勢而導之、則用力少而為利多、不善治者、或鑿自私之智、或泥巳往之跡、不察水性之宜、而欲強挽其不可廻之勢、决無可成之理、又不若不治而聽其自然之為愈也。故臣愚以為今日之工、但當疏濬其流于下防遏其源于上、使不至于大為害耳、謹按黃河支流分入運道者。大略有六。若六道分流。水勢減殺而不怒。豈至為患。但從來治河各官。因循度日。自渦河之源塞。則河徙而北。并出小黃河溜溝等處。而淮安徐州受其害。曾不數年前。三四處支流盡塞。而河益北。併出飛雲橋。則豐沛鞠為巨浸。而金溝一帶。運道淤矣。此則河勢漸徙而北之騐也幸此數處東西俱山。溢出之水。尚可因之以濟事。如今歲金溝之運道雖塞。而昭陽湖實通舟楫是也。若不先時併力預為之計。是時河移而北故憂其入海今則□同河益徙而北。東南無山可恃。徑奔入海。則安平鎮故道可虞也。衝突之勢。則單縣谷亭百萬生靈之命可念也。萬一或出於此。濟寧之北臨清之南運道諸水俱被混帶入海粮運何由可通臣愚以為六道分流之勢。當擇其可為者而導引之。使分于南。庶幾來可免衝決大患。此則下流不可不疏濬者也。然則保豐沛單縣谷亭一帶居民。以須築堤以障其西北。况此數處。俱有舊堤可因。為役稍易。在上既無溢出之水。其下自無渰沒之患矣。此則上流不可不隄防者也。若金溝運河。必欲復故道。不若就湖之為便。就湖之中。但恐沙隨而至、識者以為不若于湖之東。引水梵為運道。建閘以節水下。自留城以達沙河為尤便。其地脈水性之順否閘壩之因革。又在治河各官臨時相度。不可執一而廢百也然大役之興、為費不貲、切慮河南山東徐沛之民自遭流賊肆毒之後、飢饉薦臻、窮困巳極、臣目見挑淺夫役、身無完衣、面有菜色、立於水中、歲無休日、正身十有二三、極為可憫、包當十有六七、重收役錢、而令老弱搪塞、是又徒費民財而無實效、延引日月、工何由成、若再起大眾、以竭其力、派物料以匱其財、輸納不前、敲朴必慘、民心一失、其為患又有甚于河者、臣誠至愚、深為宗社憂之沿途但遇士夫、及地方耆老人等、備細咨詢、咸言必得官銀數十萬兩、使人夫出于僱役、物料悉由官買、則河患民窮、兩得其濟、臣切惟我 皇上仁覆憫下、葢之如天、若捐銀數十萬兩、可以消河患、而救困窮、必撫所惜、但府庫有限、費用無窮、切恐、無以給之、臣備員留都、熟知江南塩價湧貴。而淮塩沮格不行。多由巡塩掣塩各官上下相承。以避謗保官為念。不肯赤心通商裕國。臣愚欲望 皇上另勑新任總理河道大臣。督同巡塩御史。整理塩法。聽其便宜。多方區畫。務俾商灶兩便。官民俱利。除正額照舊外但係措置餘利悉聽本官於治河項下支用凡治河大小各官。但求事妥民安。自有無窮令聞。 皇上日月之明必蒙昭鑒。决非浮言所能惑動。不必過為遠嫌自全之計以失事機之會葢近年積弊。大小臣僚。肯任事任怨者少。故臣願 天語丁寧、戒諭各官、庶幾得其盡力、臣之所言、未敢必其可行、但目見運道淤塞可憂、而三處窮民失所、尤可深憂、偶有所見、不敢隱默、
○重開通惠河疏 【重開通惠河】
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吳仲題、稱、奉 命巡視東倉、備撿接管卷內、見通州閘運一節、先該平江伯陳銳都御史李裕臧鳳俞諫高友璣、御史薛為學楊儀楊璋秦越向信、主事鄺珩、給事中翟瓚、鎮遠侯顧士隆、署都督楊宏、各題前事、內向、信一疏尢為明白簡當、鑿鑿可行、但事屢議而竟無成、言雖切而卒無補臣窃思之、水陸轉運。其勞逸省費。較然甚明。况陳銳等多累朝漕運名臣、言必不妄、臣因攷之元史、至元二十九年、都水監郭守敬建言疏鑿通州通惠河引水置閘。興工之日、世祖命丞相以下、皆親畚鍤為之倡、置閘之處、往往於地中得舊時磚木。時人為之感服。船遂通行。公私兩便。先時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陸輓官粮。歲若干萬。民不勝其瘁。至是皆罷之。自是漕運無轉般之勞。而一代事功。卒止?帚于守敬焉。及攷金水海子曰、浮甕山諸誌典籍昭然而可據、踪跡尚在而可尋、何獨至于我朝、必欲置閘河於無用。費腳價而不惜哉。臣又恐有風水家之說。因訪之上源。見於諸陵無損。遡其末流。於都城無害。且源頭活水運亦流不運亦流初不因運之行止。而為河之開塞。水之盈錮此理甚明。足破羣惑况通流等八閘閘石見存。無事於添補。閘夫見在。無事于添僉。閘官見在。無事于添設。近年營建大木。皆由此河直達大通橋下。淊淊而進。參將王佐曾舉而行之、特易易耳、但每至垂成、輒復中止者权勢牙稅失陸□之利口語□興祗為權勢之車輛罔利之牙稅。不便所阻。臣又攷之元史、漕運粮儲。南木諸物。商賈舟楫。皆由通惠河直達海子登岸。未聞灣民餓死。况今止通軍民運船。其官私貨物仍舊亦未為全絕其利源也臣窃料閘運一年。可省腳價銀十餘萬兩。今當民窮財盡之時。於國計不為無補。臣幾欲具疏上聞、猶恐識見未真、料理未周不果、繼而見在京各衞、因往通州關粮、或被官吏冐破、或被行伍騙匿、或子姪不肖而花費、空手而回、或陰雨連旬而放遲、無盤纏過半、累累呈告到臣、皆為有名無實、臣因攷之唐都関中。宋都河南。皆由汴由渭、直達京師。未聞有貯國儲于五十里之外者我朝通倉、其初如徐德等倉故事。只有神武中衛小倉。巳後因漕運來遲。暫將京儲收貯通州。以待轉般。因循一代、官軍不沾實惠。而欲具疏上聞未果、然此特其利害之小者耳、臣近因穵運邊粮備訪邊関塞堡、險夷遠近、以備不虞、因知密雲等處皆有間道可通。若使奸細為之向導。輕騎疾馳。旋日可至。或據倉廒或肆燒燬。國儲一空。則京師坐困矣。雖有言者但有以閘運省費為言。而卒莫有以先代之故事間道之危機。為 陛下告者。是宜 陛下信之不專。行之不决也。語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傳曰成大事者不諶于眾、惟 陛下留神省察、謀之二三元老大臣、而獨斷焉、萬一臣言或是、誤蒙採納、即今漕運會議在邇、乞敕戶部工部、查照先今節次題覆事例、一併議處、就著巡倉御史、會同工部管閘修倉主事、兼理閘運、閘板見存、修補借之各廠、少有疏濬、并其他用度量支修倉餘剩巡倉賍罰、并所省腳價民財民力、一不妄費、大運京粮、姑聽陸路自進、且令覓船雇人、略運百萬以試之。如果可行。就將省下銀兩。盖房造船、築堤展河。次第舉行。所為三七通粮。漸撥京師。自二八一九而全輸矣。興國家自然無窮之利杜後世意外不測之虞、所謂富國彊兵、殆一舉而得之矣、等因具題、奉 聖旨戶工二部、便查議了來說、欽此欽遵、抄出送司、案呈到部、擬合就行、為此合咨前去、煩為查照會議、覆奏施行等因咨部送司、查得成化八年、該漕運總兵官平江伯陳銳、為陳言便利漕運事該戶部議准興工挑濬間該司禮監太監懷恩傳奉 聖旨、大通橋一帶工費浩大、暫且停止欽此、正德二年、該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楊儀、題為公務事、開稱挑濬大通橋、至通州閘河、以便運粮等因、奏行戶部覆奉 聖旨、修理閘河、著戶工二部上緊議處預先整理、務濟明年漕運、其餘准議行、欽此、巳經動支太倉收貯水兌腳價等銀二萬二千餘兩、推委漕運參將梁璽協同戶部郎中郝海本部員外畢昭興工挑濬去後、未見成功、至正德六年間據本部管閘主事鄺珩、為節財裕民以圖治安事、呈准每年行取剝船五百隻、添該閘夫三百名、以備搬剝等因。奉 聖旨、前項夫船、俱令查革改正、仍著運粮官軍、自行照舊雇車搬運、欽此、又于正德十一年八月內該工科給事中翟瓚、為疏通漕運節財用以大利軍民、修理運道、徒費無益、乞要多官會議、開修運河等因、奉 聖旨、該衙門知道、欽此欽遵、抄出到部行間續該監察御史張欽、題為節財用順人情、以利軍民事、運河不必修濬、陸路實為簡便等因、又經本部會官議、題節奉 聖旨、是、這修理等項事宜、著原差侍郎等官、一併勘處停當來說、備行巡撫都御史李瓚巡按直隸監察御史牛天麟、并戶部主事等官董琦等、看得前項河道。屢議屢修。而卒無成功者。陸路實為經久等因、節奉 聖旨是、這修理事宜、你每勘處停當、都依擬行、巳經欽遵會官、將前項陸路、欽差戶部侍郎楊潭、本部侍郎劉永、督理修砌完備外、查得嘉靖元年四月內、准戶部咨、開稱提督漕運都御史臧鳳、鎮遠侯顧仕隆、題京城大通橋至張家灣一帶河道、乃前元轉運通渠、永樂宣德年間、重加挑濬、粮運抵京、未幾貪利之徒沮滯、近年營建大木、悉由于此、若將此河原設五閘。少加修理。轉行漕運衙門。動支官錢打造剝船。共二百五十隻、每船用官軍四名共一千名。仍置口袋一萬條。輪番領裝。悉聽參將王佐、委撥官軍管領撐駕等因、已經戶部會同吏部尚書陸完等題准、轉行參將王佐、會同巡倉御史秦鉞本部管閘主事華湘、欽遵從宜處置間、隨該御史秦金?戊、亦題前事、要因八閘之舊址、起築五壩之新制、就於其傍、各置減水閘一座、於內打造剝船、盖造官房收貯粮米次第至大通橋、其朝陽関原有舊河一道已經築為城壕、應否疏通等因、題奉 聖旨、該部看了來說、抄出查覆間、又該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向信題稱大通橋至通州一帶閘河、累議未修、今稱築壩盖房、不必置盖、每聞轉行漕運衙門打造剝船、五六十隻、恐緩不濟事、或暫令張家灣河西務一帶居民聽其造船覓利等因。本部已經議得陸路運至太倉不過四五十里、車運腳費雖多、一日可抵倉內、船運腳費極省、至大通橋下、亦當陸運、約四五里、必須車驘裝駝、方得批倉、所以近橋湏立廠盖房堆候車驘亦當預處、且因張家灣即入閘河、經閘三四、方抵通州、近該參將王佐、處置運船、俱由大河。直抵通州城下。或者又謂城北置創一閘、可省前項四閘、雖為捷徑、但河勢地形高下、須相度停當、方可舉行等因題奉 聖旨、已經通行勘議去後、近查得嘉靖五年三月內該都總督漕運都御史高?又璣摠兵官楊宏、各題修治道路以便運餉事、張家灣至京城朝陽関外、運道六十餘里、高下不平、先因雨水、車驘負載粮米俱遭陷溺、乞要戶工二部、計議早起人夫、差官設法填墊、或欲閘河設置、疏通船隻、水陸併行等因、又經議擬覆奉 聖旨是、戶工二部、便差能幹属官一員前去會同巡倉巡城等官、督率府州縣應管人員、相度修治、務在早完、以便粮運、閘運事告罷、又經通行委官行勘修理間緣夏秋時月、雨水連綿、道路泥濘車不得行、反為運道之阻、合無查照先年運官萬表所議、量撥軍夫、隨宜填墊、特目前一時之急等因、覆奉 聖旨巳經轉行提督漕運總兵楊宏量撥軍夫填墊外、今該前因通查案呈到部、臣等會同戶部尚書鄒文盛等、議得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吳仲、題稱通州閘運、屢議而竟無成、及考諸志典、乞照先前節次題覆事例、一併議處、就著巡倉御史、會同該部管閘修倉主事、兼理閘運、量支修倉餘剩巡倉賍罰、并所省腳價、民財民力、一不妄費、如果可行、就將省下腳價、盖房造船、築堤展河、次第舉行一節、為照前項河道、屢經建議、俱未成功、今本官歷陳先代之故事、慮及間道之危機、省費轉輸、皆有所據、但河道形勢難度、財力所資浩繁、事體重大、相應勘處停當、方可舉行、合無候 命下之日、戶部選委属官一員、與本部管閘修倉主事、會同巡倉御史、親詣各閘踏勘形勢高下、計料所費工力、除各閘一應椿杉等項、應合增置船隻修房築堤、及河道淺窄處所挑濬、及將上源水勢向背、地里遠近、可以疏引水止?帚故道、及照大通橋抵倉、亦合另設陸運、作何處置、各項合用工料錢粮、所奏修倉餘剩、巡倉贓賍罰、及所省腳價有無彀用、務從長使經久可行、逐一會處停當、通將勘過河道高下、及所計工程畫圖造冊、回報、以憑會請裁奪、若或有碍、亦要明白開呈、勿致中止、虛費財力、其所議通粮、全輸京倉、以興無窮之利、以圖意外之虞、姑候修河畢日、另行會處等因、奉 聖旨、修濬河閘、委係轉漕便利至計、永樂年間、已有成筭、後乃因循不曾舉行、近年屢議修復、皆為附近貪利之徒所阻、亦因大臣不肯任事。小官徒事虛文。見今東南民力困竭漕運軍士疲敝、苟有寬宥之策。豈可因循不為。著戶工二部、各委堂上官一員、會同漕運總兵參將、并原經錦衣衛都指揮王佐、及今所奏這事御史吳仲等、親詣彼處地方稽查、先令議處事宜、踏勘地形高下、計筭所費工力、究竟修否、利害明白具奏定奪、大事可成。則勞費不足計。國計有補。則浮言不必沮若奸豪之人。恐妨已利。故為騰謗撓阻。聽緝事衙門訪拏究問。隨該各該覆題、節奉 聖旨、差王軏何詔去、各欽遵備劄到、臣等欽遵、隨會同漕運摠兵官楊宏參將張奎、錦衣衛都指揮王佐、御史吳仲、除永樂年間事體、卷案不存、無憑查攷外、稽查得先年節該諸臣、奏建閘河一事、俱該戶工二部查議題覆修築、或因工程浩大暫止。或欲候豐年。暫停。或為勢要罔利之徒所阻。以此俱各未見成功。臣等議照漕運粮儲國家大計。容受之多車不如船陰雨之行陸不如水舟車並進。腳價倍省。此閘河之所以不可廢也。自大通橋起。至通州白河止。閘壩規模具在。修築必可通行前代君臣。尚能興舉其事。舳艫直抵海子。今之閘運止于搬剝。而復屢行屢止者。固由勢要奸徒罔利所阻亦由地勢漸高流沙淤塞大通橋至白河僅四十里。其地形高下。相去六丈有餘。使其不計。多費錢粮大興工役。開深七丈。再加廣濶。水勢就下。通引白河則運粮大船。直達京城。而諸閘可以不用。固永久之利也。但工程重大切近都城、不敢輕議、為今之計、只因循照舊規挑濬河閘、臣等陛辭之日、自大通橋沿河逐閘踏勘形勢。大略此時閘門洞開。初冬水涸流波尚且不絕。若各閘皆閉水盈可待至通流閘坐于通州舊城之中。經二水門南浦土橋廣利三閘市井輻輳之地。兩岸居民闤闠。鱗集櫛比。搬運粮米。大為不便。看至本城西至白河之舊。有河通過城北一面中有舊廢土壩基地。西至不一里。至今堰水小壩。議湏挑濬河身因舊壩添築高濶多有樁木磚石甃砌平時習水行舟。水大聽其漫流而過。由此徑達普濟閘可省四閘兩関搬運之難閘壩相去窵遠。合添設閘官吏二員名、閘夫十名、分管普濟通流二閘看守新閘。以防盜決。仍會委戶部管粮、工部修倉管閘等官、分投各閘、并舊壩地方踏勘丈量、應該修濬築壩去處計工估費、行據各官呈報、會計得修理閘座、挑濬河身、築砌新壩、合用工料價銀一萬、自新壩起至慶豐閘。計搬五處。各用剝船六十隻。共船三百隻。每隻載米一百五十餘石。日運約有萬石。船隻造于漕運衙門。口袋出于包運經紀。人夫聽其雇覓篙??亶隨其本船。置造船隻。每隻該價銀三十五兩、三百隻共銀一萬五百兩、造完至日、交付船運經紀人等、每名管領一隻、時常看守、壞損修理、其原借官銀、仍行每年腳價銀兩內、扣除十兩還官、三四年間、可以二足每船每閘、議定船運撐挽腳銀一兩、壩五處共銀伍兩、自大通橋馬頭登岸、合用小車驢驘裝運、每船粮二百石、議定腳價六兩、每粮一石、常年陸運、原費腳價銀一錢、今止用五分五厘、可省四分五厘、通計二百四十萬石、京倉粮米、可省銀共。十萬八千兩、若使皆由閘運、切思恐粮多人少、船運稽遲、反致有悞、晴日路乾、聽車輛一面、照舊載運水路並進、則漕運官軍完粮之日、可得早回月餘、預兌下年粮米、陸運驘車、責令徑赴西倉閘運、小車驢驘。只令運至東倉、遠近均便、為照大通橋地方窄狹、人烟輳集、有妨起陸若于慶豐閘下登岸運粮、又省二閘搬運勞費、亦合聽從、立法非難、而難于守法、任人非難、而難于得人苟非其人、則法雖善、亦不久將廢矣、今後合無戶工二部、暫添選委郎中、或員外郎各一員、兵部推選曾經漕運歷練老成勤能指揮一員、查照先年事例用充參將、住劄通州、專管輕齎銀兩、修理閘河船運粮米、給散腳價、及管天津以北、催儹粮運、仍各會同巡倉御史、俱領敕行事、嚴督選委府衛州縣的當幹濟官員、雇募人夫、并通州等衛遮洋運粮軍餘一萬名、分為二限、作急修理築濬、務在堅完、粮運若到各官分投閘壩、坐守督運、禁革奸弊、閘運通行之日、奏請取回、量加擢用、每閘壩各造官廳三間、廠房二十間兩岸修築馬頭地方、泊船搬運剗平沿河牽路、便于行船、官廳即今起盖廠房、以漸續成、工料腳價、查借見在修倉餘銀二千兩、巡倉衙門賍罰銀一千兩、漕運衙門、今年改撥通州收粮扣除腳價銀四千五百餘兩、如有不足、另借太倉銀兩應用、待後省出腳價餘銀、逐一補還、閘板木料磚石、工部各廠取用、如或不敷、官銀買辦又訪得運粮入倉、多被門官歇家伴當光棍人等、掯留粮袋、索借前銀、乞敕廠衛、并西司房緝事衙門、拏送法司照依打攪倉塲事例。問擬枷號發遣充軍。庶漕運疏通。錢粮節省。如此則閘運一事。有利而無害。有得而無失。可為世守之法。而大造軍民之福矣。再照通州京輔之地。兩城夾固。三倉豐儲。居集萬家。守以五衛。亦當積蓄以安人心。不宜過慮搬運。自起驚疑。及查河海之水。出於西山玉泉。由海子繞流大內玉河。出沿城至大通橋。其間事理。或時之旱澇或流之巨細。啟閉通塞。又非外人所能與者。前項節財興利事情、卒賴 聖明御極、廟堂力主于上。百執事奔走于下、董事興工。何有不濟。臣等會同查議明白、今將修濬閘河畫圖貼說一本進呈御覽、伏乞 聖明定奪、敕下該部、再加詳議施行、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八十四終